清晨的田间,农户们已经在菜地里忙活,有的摘菜心,有的给水稻浇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12万亩耕地构成了珠江口畔的绿色基底配资专业股票投资,不仅种出了湾区人早餐桌上的米粥、午餐里的青菜,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耕地保护答卷:连续3年实现耕地净增,共约8800亩,耕地保护考核连续3年领跑全市,93%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多田套合”……这些突出成绩的背后,是南沙区坚持落实耕地保护的坚定决心。
这片承载粮食安全使命的土地,正在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中,悄悄变着“新花样”,走出了一条耕地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
想知道南沙是怎么把耕地护好、用活的?先从几个基础问题搞明白。
什么是耕地?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资源,指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主要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等。南沙区作为广州涉农大区,划定耕地保护任务12万亩,主要分布在榄核镇、大岗镇、东涌镇、横沥镇和万顷沙镇。
水田:南沙的水田土壤大部分为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潴育型水稻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且靠近河涌、鱼塘,灌溉便利,多实行“多熟制轮作”,比如稻菜轮作等。
水浇地:无长期积水,但有稳定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如井水、河水、滴灌),水分可按需调控,土壤以潮土、壤土为主,比如种植玉米、甘蔗、叶菜、瓜茄等旱生农作物的耕地,部分搭配大棚种植,满足广州及周边城市的生鲜需求。
旱地:南沙因降水充沛,天然旱地较少。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种植作物以“耐旱、短期、低投入”为主,比如种植花生、苋菜、空心菜等。
(回顾关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区别>>>)
什么是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
耕地不是随便用的地,而是常年种庄稼的“粮食生产专属地”。当前,耕地保护主要面临两类“踩红线”行为的情形:
耕地“非农化”:指在耕地上从事非农业活动。如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等。
占用耕地搞建设的行为,会直接减少耕地总量,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耕地“非粮化”:指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如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
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如耕地用于以上品种以外的种植,会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减弱,直接影响“米袋子”安全。
所以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让宝贵的耕地资源成为永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作为广东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南沙正以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出一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富于农”的新路径,让耕地从“种得出”向“产得好”“卖得火”全面跃升。
藏粮于地:零散地变“连片金土地”
南沙由区属国企“良田公司”统筹耕地整合工作,破解地块零散难题。
以大岗新联村为例,此前该辖区范围内3300亩耕地呈碎片化分布,大型农机难以作业,通过整合实现连片种植后,不仅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还通过土壤改良新增有效耕地,新增地块已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
东涌镇官坦村则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153亩被低效厂房占用的地块恢复为耕地,并结合景观种植打造农业生态空间。2025年春季油菜花种植期间,该区域单日最高接待游客4万人次,村民依托游客流量开展番薯、玉米等农产品销售,亩均收益较单一种植水稻增加2000元,实现了耕地保护与农户增收的双赢。
大岗新联村整治项目。
藏粮于技:种地现在靠“手机+机器”
在东涌镇石基村的种植基地,北斗导航智能播种机可实现无人化作业,播种直线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大幅提升种植效率。
不仅如此,南沙坚持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耕地保护向数智化转型,在全域覆盖建设36座固定机巢无人机体系,每季度结合日常变更调查和卫片执法实现一次全覆盖,通过AI和人工识别,精准掌握耕地变化情况,建立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常态化动态监测机制。
东涌丝苗米基地。
藏富于农:一块地能赚“三笔钱”
南沙将“科技赋能+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作为“藏富于农”的关键抓手,通过全链条发力让耕地价值持续释放。
南沙区联合省市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推广良种良法,在全区建成蔬菜、甘薯、果蔗等特色示范基地12个,直接推动全区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0%,亩均增效超15%。
以甘薯示范基地为例,推广的“广薯87”品种不仅抗病性强,还比传统品种亩产增加300公斤,农户每亩增收近800元。
擦亮特色农业名片,南沙成功打造“新垦莲藕”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南沙丝苗米”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更培育出预制菜、丝苗米两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2024年“优品南沙”预制菜品牌年出口额突破1亿元,涵盖莲藕排骨汤、丝苗米炒饭等20余种耕地衍生产品;全年农业品牌总产值超56亿元,让“南沙产”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
“耕地+文旅”的特色运营则让农地变身“打卡地”。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整合耕地,打造集农耕文化展示、农业生产体验、研学教育、文旅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亲子家庭、学校研学团队占比超60%,周边农户通过售卖农产品、提供研学讲解服务,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东涌镇官坦村农业公园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零碎地块统筹整合,在荒废农用地推行四季轮作观花作物,在规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再配套建设栈桥、步道等游览设施,形成“农业科技+田园文化+湿地风光”三合一的体验区。
如今的官坦村农业公园,春季五彩油菜花与远处高校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成为网红打卡点;秋季稻田金黄时,还会举办“丰收节”吸引游客参与收割体验。通过耕地集中整治不仅实现农业增产(粮食亩产提升12%),更通过游客流量带动周边商铺、农产品销售,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同时修复的沙湾水道河岸湿地,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真正达成粮食安全、村民增收、生态修复的“三赢”局面。
东涌镇官坦村农业公园。
让每一寸耕地都有未来。如今的南沙,12万亩耕地不仅是守护湾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石,更成了滋养乡村振兴的“沃土银行”。
朝着2035年耕地连片度提升25%的目标,未来这里还会继续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富于农”实践——让更多智能农机扎根田间,让预制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链再延伸,让官坦村这样的“耕旅融合”模式遍地开花。相信随着更多创新举措落地,这片珠江口畔的耕地,会成为兼具粮食安全韧性、生态景观价值、富民增收活力的“湾区样板”,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图景,永远映在南沙的田野上。
政策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_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编者按】
2025年3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即日起,“总规微课堂”系列科普栏目正式上线!告别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图纸,化繁为简,通过聚焦公众关心的热点,深度解读15个总规“关键词”,轻松读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配资专业股票投资
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